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21章 集资造机场(上)!(1/2)

期末考试之后,就是放寒假了。

李均再次以骄人的成绩霸占高三年级榜首,别人看他只是考试前来了个简单的复习,却是不知道那是他上辈子苦读,还有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而重新钻研了高考的知识点,课外辅导学生赚外快的积累。

上帝没亏待李均的付出,这辈子让他昔日的努力都变成了超级外挂。

当李均拿回成绩单,李爸看到儿子的成绩表面上不喜不悲,但是内心却是乐开了花。

儿子明年的高考,重点大学这是没跑的了,但是还不能松懈,这也是他和李妈商量的,让儿子今年不回乡下过年,好好备考。

乡下过年,爆竹声,各种人情世故少不了,到时候可就是耽误了十几天的学习,所以他决定今年他回乡过年祭祖,不让母子回去。

李妈也同意了,儿子高考是大事情!超级大事情!比他参加高考还要紧张~

于是李均被留在了温洲过年。

李妈在李爸走后忙着她的超市事情,现在李妈的超市因为这时代进货渠道的原因,只能算一个杂货店,不过李妈做得很带劲,因为比其他的杂货店,很多店里东西理念可是很先进。

现在均瑶外贸经过几年的打拼,各种都进入正轨,手里那么多人才,李均很多事情不需要亲自上了,公司源源不断地为他创收着,当然李均也不会亏待了那些员工。

他们人人都是拿着这个时代绝对很是高管的工资。

待遇留人,这是李均对均瑶实施的管理手段。因为人家跟你干,什么东西最实在,那体现在收入上。

温洲城里因为年关,开始有了过年的气息,人人喜气洋洋,有些地方开始挂起大红灯笼。

这在改革开放前,那是不可能,一个个到了过年就是愁眉苦脸。

家长们都是苦哈哈的样子。

改革开放前,温洲流传着一首温洲市各县的民谣。

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永嘉逃难,洞头靠贷款吃饭,温洲管辖的县市可谓是穷山恶水,甚至是到处刁民。

如今经过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温洲人流行的新民谣是这样说的:万元户是贫困户,十万元户刚起步,百万元户马马虎虎。

温洲现在不少经商能人中不乏资金在千万元上的个体摊主。

温洲人富了。

他们从温洲小本买卖逐渐积累资本,进而开饮食店,餐饮店,经营服装发家致富,有的开设家庭工厂,经营专业商店,有的走向全国,北上中俄边境,南下缅越边界,参与边贸……他们的收入不断增加不少人的买卖越做越大。

1990年,腊月期间,温洲返乡的商人在商议一件大事,温洲数百万出行到外地经商还要辗转千里轮渡到沪海坐船。

做生意太不方便了,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温洲人全部堵在沪海码头,温洲大大小小商人觉得温洲建设机场现在成为温洲对外开放有着迫切需求。

当年温洲农民造了一座龙岗城闻名了华夏。

那是苍南设立龙港的第二年,宣布在龙港实行“户籍改革”、土地“有偿使用”、大力发展“个私经济”等改革,提出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农民进城,开店办厂”。

谁出钱谁建房,谁投资谁受益。

凡在龙港城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以自理口粮迁户口进城,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

面对花钱买地造房的机会,去龙港信用社交钱的农民把柜台都挤垮了,一捆捆的钞票堆成了山。

凭借一张规划图纸和两张皮(地皮和嘴皮),龙港的“空城计”集资了12亿元。“渔村”农民自费造城的惊世创举,硬生生地造就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