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7章(5/6)

是他们的活儿,怎么囤粮也变成了他们的活计了?

关于要囤多少粮的问题,一众大臣都表示,如果按照最坏的打算,灾情要持续五个春夏,那么需要囤积粮草的数量将要突破天际。因为灾情这个东西,情况只会越来越坏,需要的粮草只会逐年以几何级递增,五年的数量累计下来,天际这个形容已经是写实了,一点儿都不没有夸大。

有位经济头脑特别好的大臣,把这份账算明白以后,顿时眉宇间忧愁便凝聚不散。他从大臣的站队中出列,“臣以为,囤粮数量太过,已经非人力、田力、国力可以承受了。”

然后,他就言简意赅地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这个突破天际的数额,就算是用动用了国库里全部的库银也是买不到的。不是说缺银子的问题,而是郑国一年都产不了这么多的粮草,怎么买?!保守估计,郑国上下,包括皇帝在内不吃不喝光劳动,也大概需要三年才能凑齐。这算的还是风调雨顺的情况,如果西秋河闹一场小灾,那就肯定不够的了。

闻言,大殿又再一次陷入了沉默当中。

此时,角落里响起了一个微弱的声音,期期艾艾地说,如果真的囤积不到这样多的粮草,可不可以暂时从军饷中抽调呢?

听见这句话的大臣们,都不约而同地在心里骂了一句,蠢货!

闻言,兵部的王尚书即刻出列,神情肃穆地跪倒在大殿中央。

“明年若是灵河以北遭灾,西北的瓦兹、西部的森革,都是位于灵河以北。而且,西秋河源自西北深处的雪山,从这二者之间穿行,而后才进入我国。因此,这些一直对边关虎视眈眈的外敌,也极有可能遭灾。

无论是想要趁火打劫,还是绝境之时被逼得铤而走险,外敌叩边的可能大大增加。内患之际,更是要慎防外敌。臣以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边关军饷,绝对不容有失!”

武将们都纷纷跟着点头附和,认为这位兵部尚书所言甚是。

紧接着,又有一位脑子不太清醒的大臣提出,能否追加赋税,多收一些粮草呢?

其余的大臣一听,明知道百姓要遭灾了,不想着减免赋税,反倒还要增加,这……岂不是跟在乞丐的碗里抓饭吃一个道理吗?

大朝会开到现在,大臣们都有些饥渴难耐了。

他们都已经不想再跟着这样的傻子,浪费口舌。他们仅仅是循着声音看去,仔细打量一番,把人给认准了。经此一役,这人很快就从朝堂上消失,他们要马上、立刻、即时跟这人彻底地划清界线。

从军饷抽掉不行,增加赋税更是不行。这样看来,囤粮一事似乎走进了僵局。

又过了一段时间,再次有人出列,是专门管理海贸船队的大臣。

有的大臣并不支持对外航海贸易的,只不过这是从高祖时便开始的生意,不好明目张胆地反对。他们看见这人出列,眉头便紧紧地皱起,这分明是郑国自己的事情,与海贸有何干系呢?

管理船队的大臣说:“数年前,臣领着船队到过一些南方蛮国,那里的粮食大多都是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土地虽少,但产粮颇多。臣以为,可以派出船队跟这些蛮国进行贸易,换取粮草。”

有些脑筋转得很快、性子比较开明的大臣,很快就接受了这样的提议。

但是,有些性子保守的大臣,认为大海苍茫、路途遥远的,还是向商行大户买粮比较妥当。因为,到时候换如果不回来粮食,反倒可能延误了大事。

夜幕早已经降临了,洪涛也领着那群小太监给烛火添了一遍灯油。

庆和帝没有给这些大臣僵持、磨蹭的时间,很快就下了定论。

囤粮之事,兵分两路。

一方面用朝廷的名义向商行大户购粮,另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