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天变 (三 上)(2/2)


“只怕到头来咱们养虎为患!”参谋宋清浊强烈反对杜规的建议。在他看来,那些草头王爷们根本没有国家观念,被武装起来后,可能对抗忽必烈,也可能成为忽必烈对付破虏军的得力助手。

“忽必烈比咱们想象得聪明!”正当众人争执不下的时候,陈子敬把另一份北方细作冒死传回来的报告放在了大伙的眼前。在那份谍报上,忽必烈充分表现出了他宽宏大度的一面。几个盘踞在衮州、开封一带,去年冬天刚刚称王,今年春天又匆匆放弃“王位”的土匪迫于兵势向忽必烈输诚,忽必烈答应可以不计较他们的造反行为。前提是,这几个“王爷”接受朝廷的招安,自备粮草、器械协同官军去登州“剿匪”。

“既然如此,随他们去吧!”文天祥摇头,话语里多少有些无奈。对于北方的草头“王爷”,他本来就没抱什么过高期望。与当年的陈吊眼和现在的张一行等绿林豪杰不同,这些人起兵反元根本不是为了反抗暴政与奴役,而是看到破虏军节节胜利,以为北元气数已尽所以想趁乱捞取好处。这些投机者和文忠记忆里元末的一些农民武装一样,心中没有任何国家民族观念,也没有任何做人的底限,蒙古人占上风时他们接受招安,反元力量占上风时他们再起“起义”,根本不在乎自己对大局的影响和世人的评价。

由于文忠的记忆来到了现世,破虏军顶住了蒙古族力量爆期所带来的毁灭。“朝秦暮楚”的投机者本也比历史上早了数十年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但是,忽必烈征调他们协助剿灭陈吊眼,表面上看去驱虎吞狼,实际效果却未必如他想象般乐观。一旦元军的主力受挫,这些的人临阵倒戈时也不会有一丝犹豫。

“我提议把新编的四个火枪营从海路调往登州,支援陈将军!”参谋赵刑指点着胶州一线建议。地图上,快南下的元军前锋已经迫近济南,以目前这种推进度,不出一个月,忽必烈就能亲临山东东路,与北伐先遣师决战。

陈吊眼北上时只带了七千兵马,算上临时在胶州湾停靠的水师和被陈吊眼收编的部分红袄军残部,破虏军在山东的总兵力不过两万人。而摆在陈吊眼面前的元军,现在已经过了十万。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