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章 弄潮 (二 上)(3/4)

,肯定会针锋相对地跟文天祥争一争,论一下这些改革的是非,并维护朝廷的体制尊严。

所以,虽然佩服文天祥最近的战绩,在大伙庭议是否去福建的时候,6秀夫并没有表态。他不想去了福建后,再看到一次内部混乱。那反而给了北元创造了更好的机会。

“如此一来,反而是朕,拖累大家了!” 赵昰冷笑着问。

“臣不敢,皇上,文事问丞相,武事问张都督。此刻太后亦在殿中,万岁若想参与庭议,尽可摆驾回宫!”6秀夫连忙跪倒,以头触甲板。太多的话,他说不出口。圣人之言,仅仅传授了他为臣之道,却没传授他如何平衡,取舍。他说话,做事,不逾越礼法,舰队中,却不是人人都这样。

见6秀夫如此,赵昰更怒。一个迂腐却一本正经的枢密使(6秀夫),一个刚愎的大都督(张世杰),一个跋扈的外戚(杨亮节),一个懦弱的太后,和一个只懂得平衡却没有决断力的丞相(陈宜中),这样的朝廷,无怪乎不是北元的对手。

也许该朕表现得坚强一些了,毕竟江山社稷都在朕的肩膀上。想到这,小皇帝赵昰搀扶起6秀夫,盯着他眼睛问道:“夫子,如果朕执意移驾福州,夫子愿意追随么?”

“这?”6秀夫不知如何回答,望着皇帝年幼却满是坚决神色的面孔,轻轻地点了点头,“臣,誓死追随陛下!”

“那好,你跟我来,咱们去听听庭议。夫子,去了福州,难免与北元一战。纵败,亦是轰轰烈烈,好过在海面上长年流转!”

“陛下,陛下圣明!”6秀夫大声答到,已经习惯性弯下的脊背挺了挺。也许,拼一拼是个好主意吧,特别是在这找不到出路的时代。

少年天子赵昰点了点头,率先走过甲板,走向连接两艘大船之间的木桥。这种横搭在大船之间的木桥极其牢固,每天,赵昰都会走很多次。

几个太监欲上前搀扶,都被赵昰用手挡开了。他是皇帝,有些路必须要自己走。

侍卫们佩服地看着皇帝走上木桥,这个十一岁的孩子,此刻表现已经远远过了他的实际年龄。

常年航海,很多中年文官和武将都病倒,在缺少医药的情况下死去。幼小的皇帝却坚持下来,这不得不说,是老天对大宋的眷顾。

突然,侍卫俞慕白跳了起来,向木桥跑去。他看到,木桥的一角,有一点不寻常的亮光。

没等他冲到皇帝身边,少年天子赵昰和几个太监相继跌倒,翻滚着落入大海。

“救人啊,皇上落水了!”俞慕白一边叫喊着,一边跳下海面。这是阴谋,有人故意在木桥上泼了油,是针对皇上。一边尽力游向皇帝,俞慕白一边想到。

可惜他永远没机会说出这样的话了。

第二天早上,他和所有当值侍卫都被配进了前锋营,与犯了军规的士兵关押在一起,时刻准备充当下一次战斗的敢死队。

被大伙舍命救上来的皇帝受了惊吓,病情时好时坏。在缺乏医药的海上,纵是太医想尽办法,也不能让他好转。

“是谁洒了油,是针对6大人还是皇上呢?”拣回了一条命的俞慕白一边干活,一边想。这些,都不是他能考虑的事情了,如果他想活下去,什么也不说最好。

不久以后,他就因座船失火,落水而死。

就在皇帝落水的第二天,庭议有了结果。6秀夫再次提出的,前往福建与文天祥汇合的建议被大多数臣子否决。作为一个没有野心,也没有任何判断力的好人,杨太后只好支持了大多数人的建议,全军回师广州,准备在广东制置使凌震的残部配合下,光复广州。

作为奖励,远在流求的苏家,得到了朝廷钦赐匾额。家主苏醒得封闽乡侯,和一个夷州制置使的官职。

琼州各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