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58章 校庆晚会(三)(3/3)

声界一位前辈,杜大川老先生为这个节目写了篇评论文章《相声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相声行业现在面临着困境,在文艺形式更加多样、娱乐手段无处不在的今天,要想包袱个个抖得响,受到大众持续不断的掌声,已经越来越难。

市场中的相声艺人,面临着非常紧迫的生存问题,没有“笑果”就等于失去听众,失去听众就意味着丢掉饭碗。

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些相声人饥不择食,祭出了“下三路”或打“擦边球”,“笑果”竟出奇的好,于是以“胜者”自居,甚至自以为看到了整个天空。

这样的相声不是正途。相声如何发展?笔者竟然从一位以音乐才华闻名的高中生身上得到启示,这位名叫沐晨宾的少年创作的相声《传谣》,首次在秀越一中元旦校庆晚会演出,便获得了满堂的喝彩。

相声《传谣》生动地揭露了造谣传谣者的无知嘴脸,和受害者的愤怒与痛苦,深刻展示了谣言的危害性,讽刺批评了造谣和传谣的行为。

沐晨宾同学在相声的推陈出新、化俗为雅上做出了卓越的探索,他的相声有个正直的“魂儿”,没有为搞笑而不择手段。他的段子不挠人痒痒却令人捧腹,不事道德说教却令人觉悟,包袱里浓缩着精妙的智慧和想象力。要我说,这就是高级的相声,有“范儿”的相声。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当向沐晨宾同学学习,不能抛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当然,注重社会责任的相声也要把包袱抖响,不然就失去了听众;包袱抖得响的相声,还要看抖得高级不高级,不然恐怕真的会沦为“下三滥”。

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听众需要更加高级和更有社会责任感的相声,这是相声界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

这篇《相声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在大明相声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个年代的相声早已丢掉了下九流的帽子,但是与戏剧、话剧、歌唱、国乐等等相比仍然地位不高,难登大雅之堂。

沐晨宾的《传谣》和杜大川先生的文章为相声的发展,为迷茫中的广大相声艺人指明了方向。

PS,这一章比往常多写了近千字,以免充字数之嫌。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