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0034 双蟠龙夔纹镜(2/3)

甚至隋唐时期,人们喜欢将用铜镜殉葬,所以现在市面上有些年头的古铜镜,绝大部分都是出土物,但是一般的铜镜在墓葬坑里因为环境等原因,有的会变黑,有的会变生出绿锈,人们便将这些特征形象的称呼为绿漆古、黑漆古等等。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跟铜镜的存放环境有关,纯粹的水坑里保存的铜镜,一般是黑漆漆的,这一类铜镜在南方比较常见;而绿漆古铜镜则在鲁省附近比较常见,因为鲁省的气候相对北方湿润,相对南方又比较干燥。

而品相最好的白光铜镜主要出现在北方,比如说陕甘两省出土的铜镜,就多有白光铜镜。白光铜镜因为保存环境比较好,所以出土之后就跟新的差不多,镜面都是明晃晃的,虽然比不上玻璃镜,但也非常清晰,完全可以正常使用。

不过收藏古铜镜,可不是单纯的看外表什么颜色,人们更喜欢看铜镜的背面,也就是铜镜背面的花纹。不同时代的铜镜,背面的花纹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花纹的清晰程度以及复杂精美程度不同,收藏价值也都不同。

当然,铜镜的大小也指收藏家们比较在意的一,毕竟铜镜存世量太大,小型铜镜更是数不胜数,普通的小铜镜三五万就能买到。

而摆在周一鸣面前的这一面汉镜则不同,直径在二十厘米以上,他用手量了一下,有一扎多一些,也就是差不多二十五厘米左右的样子,这个尺寸可不算小了。

除了尺寸之外,更让周一鸣兴奋的是这没汉镜背面的花纹,花纹是双夔纹。所谓的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而夔纹主要用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商和西周前期比较常见。

等到了汉代,几何图案的夔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用在铜镜上,夔纹的形象却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变成了一种近似于龙的形象,直接说是龙纹也不是不可以。

比如说周一鸣眼前的这一枚,就可以叫做是双蟠龙夔纹镜。

铜镜的花纹内容不是特别的重要,重要的是花纹的清晰程度以及精美程度。这一枚铜镜的双蟠龙夔纹是以高浮雕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线条非常清晰,甚至是非常细密的龙须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在浮雕与镜面的结合处更是没有丝毫的模糊。

这是头模的镜子,周一鸣轻轻抚摸着铜镜背面的清晰的花纹暗暗琢磨。所谓的头模,就是第一炉铸造的铜镜。因为铜镜是用模具灌注的,第一炉铸造时模具还非常干净,里面没有丝毫的杂质,铸造出来的铜镜非常完整,花纹也异常的清晰。

而等到第二炉或者更靠后的批次时,模具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瑕疵,或者会沾染一些铜渣等等杂质,这样铸造出来的铜镜,器形会不太完整,花纹也会比较模糊。

所以在古铜镜收藏市场上,头模铜镜的市场价值要远高于二模三模,至于花纹更不清晰的四模五模,市场价值就相当低了。

而此时周一鸣手里的这一枚双蟠龙夔纹镜,不光是白光的,也不光是一模的,花纹还是高浮雕的。以前因为铸造工艺的限制,一般的铜镜花纹都比较浅,像这种高浮雕的铜镜,哪怕是二模三模,价格也不会太低,因为高浮雕的花纹比较少见。

就这一枚高浮雕的双蟠龙夔纹镜,周一鸣暗暗估计了一下,市场价值少说也在三百万左右,这还是近些年铜镜的价格有些下滑的缘故,如果放在前几年铜镜正火的时候,放到拍卖会上就是四五百万都不见得能拿下来。

而铜镜的价格会滑落,倒不是说人们不喜欢玩铜镜了,而是因为国家出台了一些规定,古铜镜一律不许上拍,即便是交易也只能在私底下进行交易,这样一来古铜镜几乎就相当于是退出了流通市场,没有拍卖会的造势,这价格自然没有那么火爆。

不过要是能碰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