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十七章:替罪羔羊(1/2)

这是李叶上任以来第一次接到上司的命令。

事情本来很简单,被缉拿入狱的大臣名叫王参,户部主事,虽只是小小六品官,却因先前做士子时出身荥阳郑氏,故而也有不少门生。

王参的仕途虽然不高,但其人颇精学问,甚至与昔日的乡试同窗和门生私下里结成了一派,闲时聚集一处,饮酒吟诗,互畅平生之志,醒时痛饮醉时狂歌,颇得魏晋雅士之风。

这回吏部拿他是因为他表面卖弄才学诗情,上月还义正言辞地向中书省奏请拨调银两,用以赈河南旱灾,转过身却中饱私囊克扣赈灾钱粮。

武德年间,国家初建几乎没什么存余,这边要打仗,那边又要建设地方,连老天爷也不想老李一家子好过,时不时的来几次天灾人祸,若不是大唐上下、君臣们悉心经营,早就黄了摊子。

这些年上到朝廷、下到地方,虽免不了几个背地里私相授受的贪官,但总体来说,大唐的臣子们廉洁奉公的还是占多数的。

如此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下,忽然出了这么个朝廷‘败类’、国家‘蛀虫’,怎么能不严查!

王参一案,金吾卫密探调查数日,是真真实实拿到了实据,委实没有冤枉他,连他自己都在狱中认了罪,偏偏他的家人为了救他,利用王参在士林的名气,暗里找了一些长安的学子门生闹事,欲图给吏部施加压力,逼朝廷放人。

大唐的文人学子也不是吃素的,虽比不上明清时期的士林地位,但历数那些建国初期的王朝,哪个不需要这些读书人来充实底蕴。

当今天下悉数平定后,读书人的气焰也渐渐高涨起来,甚至隐隐中还有那么一股子要与武将一派争锋的意思。

事情的过程已不重要了,现在要命的是,这帮读书人若真闹起来,吏部上下官员的面子肯定不好看,而且还遭到其他府衙同僚的笑话。

兵部也同样如此,若是不能完美解决此事,恐怕到时候吏部为了遮羞,就会将罪名一股脑的推到兵部头上来,自古文、武不和,哪怕是群臣表面和睦的大唐,也依旧如是。

接到命令的李叶不敢怠慢,立马调令羽林军东城校场五百余人全部出动,分散长安城各坊市周边,严密监视长安街头学子士人的动向。

…………

…………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大唐朝的读书人们却总有那么几个例外的存在。

未等李叶率军排查,吏部衙门前便神奇地出现了百十个身穿儒衫的读书人,速度之快、事发突然……

这一手令李叶有些猝不及防,天知道这些读书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得报之后,李叶脸色很不好,领着五百羽林军,急匆匆赶往吏部。

吏部衙门就在永兴坊旁边,紧邻皇城边缘,与兵部衙门也不过一条街的距离,数百羽林卫手持刀枪步行而往。

李叶走得很快,白净英俊的脸庞微微涨红,不知是气是羞。

赵田小心道:“侍郎大人,这事儿怪不着你的,那些人太刁钻,咱们调令接到的又太迟,所以才让们得逞……”

孙武点头附和道:“对,再说这本是户部监管官员不严,吏部奉命拿人而已,凭什么把咱们兵部也扯进这烂摊子里?读书人是那么好弹压的么?打了骂了我们都没好果子吃。”

李叶叹道:“你们以为吏部为何奏请兵部出兵弹压?就算咱们不想干,也由不得选啊……”

简单的说,吏部奉命拿了人,但不想背这个打压读书人的锅,所以奏请中书省令兵部弹压,‘主谋’户部为了转移自己监管不严的罪责,也很果断的将兵部扯进来当挡箭牌,兵部尚书赵景慈更是无耻,明知这是件得罪人的差事,所以才将李叶这个‘小兵’推出来顶雷……

户部、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