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九章 献俘 下(1/3)

第十九章献俘(下)

“不值得,这仗打得一点儿都不值得!”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斜对过的醉仙居二楼,一名身穿青衣的读书人手持折扇,侃侃而谈。“且不说兵凶战危,向来没有必胜之仗。纵使每战必克,大明所获几何?无非是朝鲜国王李昖几句恭维话尔!为了几句不要钱的恭维话,置上万将士于战场,令上万妻子苦盼夫归,上万顷良田无人耕种,可是智者所为?!更何况,那朝鲜国王李昖,原本就昏庸糊涂,不得民心。据说倭寇登陆,无数朝鲜人竟相迎于道……”

“汪兄所言甚是!”另外一名黄脸读书人拍案而起,对前者的意见大表赞同。“为了区区虚名,害得上万将士魂魄无法回乡,绝非智者所为!更何况,那朝鲜至今,一文钱,一粒米都没有出。东征数万大军,粮草供应全出于大明。自古以来,运粮千里,百石损耗其四。那平壤距离北京又何止千里!”

“汪兄,陈兄言之有理。自东征开始以来,粮草辎重不知道耗费多少,大明府库日渐空虚。而那朝鲜,除了不时写一份奏表,对皇上歌功颂德之外,还做了什么?”唯恐落于人后,又一名矮胖的读书人双手握拳,四下挥舞,激愤得仿佛自家粮仓刚刚遭了贼一般。

“不值得!”

“为了区区虚名,掏空大明府库,非智者所为!”

“倭寇入侵朝鲜,关大明何事?”

“打赢了,大明也不能拿朝鲜一寸土地。打输了,反而损伤大明国威。这东征,从一开始就不该成行!”

“不值得,不值得……”

周围的读书人们情绪受到感染,也紧跟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声音一浪超过一浪,震得脚下楼板上下颤动。

大明朝的春闱,每三年在北京举行一次。所以全天下的举人,贡生,只要没有出仕,都会提前向北京城汇拢。一边熟悉北京的气候和环境,以免临考之前水土不服。一边还可以结交喜欢提携后人的儒林前辈,为将来自己出仕铺路。(注1:春闱,会试在春天,所以称为春闱。)

如果当年能够考上,这些提前做的努力,自然回收到丰厚回报。如果不幸名落孙山,一半儿以上举人和贡生,也不会立刻掉头返回故乡。家里有钱的,在国子监附近租一处,或者买一处宅院,为三年之后再做准备。家境一般的,也可以到同乡会馆寄宿,同时接一些替人撰写族谱,捉刀作诗,甚至出谋划策的差事,养家糊口。

如此,一届届春闱积攒下来,北京城内的读书人就越聚越多。特别是北京国子监,孔庙,安定门附近,俨然已经成为处士乐土。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青衣飘飘。一年四季,随时都能闻见墨香缕缕。(注2:处士,有才华却没做官的人,按照规矩只能穿青色袍服。)

读书人多了,少不了要吟诗作画。吟诗作画,就少不了要以酒助兴,甚至红袖添香。所以北京安定附近,也是整个北直隶酒楼最多,妓院最密,赌场最豪华的地方。论繁荣昌盛,丝毫不亚于南京的秦淮河!

大明朝不禁读书人议论朝政,也不禁止读书人臧否人物。所以青衣读书人们聚集在一起,经常议论一些热门话题,以展示各自满腹学问。而最近,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东征。特别是有谣传明军在“碧蹄馆遭受倭寇埋伏,损兵折将”之后,原本就觉得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们,一个个更是如喝了十八碗公鸡血般,义愤填膺。

朝鲜不是辽东,跟大明隔着大海。即便朝鲜被倭国吞并,也威胁不到大明读书人的安全。而倭寇劫掠东南,一路杀到杭州城下,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以明人的平均寿命,三十已经可称老夫,几十年的惨剧,早就被大多数所遗忘。

是以,在某些有心人的推动之下,终止东征的呼声,越来越高。大明朝的读书人,近百年来,第一次开始关心武将和大头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