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八章 伯言挂帅 智分敌势(3/4)

身,然后便昂首阔步朝外走去。

随着陆逊的离开,堂内的诸位将领也化作两列,纷纷跟在陆逊的身后朝着堂内走去,朝着那遥远的淮南而去。

看着陆逊及诸将离去的背影,孙权心中暗暗想道:

此后天下大势,能否是真正的三足鼎立,就全在这一战上了!

由于之前孙权早就筹备好了出征的一切事宜,于是陆逊在走出太尉府后,便带着一众将率乘船快速朝着庐江郡前去。

淮南其实是一个空泛的地域观念,而按照那种地域观念划分的话,庐江郡的一部分也属于淮南地带。

正因为如此,庐江郡在江东的地位,一直不下于江夏郡。

只要将庐江郡牢牢掌握在手中,不仅可以拱卫江东的长江防线,更可以让江东大军在长江以北有个进兵淮南的基地。

而之前在孙权的命令下,从江东各地调集来的兵力、粮草便都囤积在庐江郡的治所皖城中。

由于水运的便利,陆逊与诸位江东将领不过两日就来到了皖城中。

待到达皖城后,陆逊顾不上休息,便召开了军前的议会。

陆逊要商议的正是,此番攻打合肥的具体作战计划。

合肥对任何江东将领来说,都不会是一座陌生的城池。

因为早在今年之前,孙权就曾三次亲自统兵攻打合肥城。

除去建安二十四年那一次孙权心不在焉外,其他两次孙权可都是铆足了劲要拿下合肥威震天下的。

然后,过程不提也罢。

尽管三次攻打合肥,结果都是无功而返,但在三次的出兵下,江东诸将早已经对合肥城周围的地形熟悉之至。

而相应的攻取合肥的计划,却不下十数种。

按道理来说,陆逊无须特地再召开议会,他只要从那十数种计划中选择一种就好。

可很明显那由孙权主导构想的十数种计划,没有一种入得了陆逊的法眼。

这一点从陆逊选择从皖城出兵也可以看出。

当年孙权三次亲征合肥时,走的进兵路线永远都是一条——率军来到离建业城不远外的濡须坞,由这里借着濡须坞的水运便利,直入合肥城外的巢湖水域中。

这一条进军有着三大好处。

一个好处是可以借助水运的便利,大大减轻吴军的后勤压力。

另一个好处便是由于江东战船先进,这也可以大大加快吴军进军的速度,达到兵贵神速的效果。

最后一个好处嘛,便是在有着舟船的存在下,只要吴军不陷入重重包围中,那么吴军的后路一直是很安稳的。

从这三个好处来看,不能说当年孙权选择的进兵路线不对。

但在陆逊看来,这一条路线有着最要命的问题,这个问题便是哪怕这条路线再好,也不能一直选择这条路线呀!

曹魏在淮南的都督更换的颇为频繁,但无论哪任都督在任,他们都会下意识地加强这条路线的防备。

诚然占据舟船之利的吴军,哪怕在有魏军的阻拦下,最后也能安然到达合肥城外。

但要想攻打合肥城,靠舟船水军是不行的。

当吴军的步兵下船以后,原本就多骑兵,早有防备的魏军,肯定会用出各种办法袭扰吴军。

吴军在这种情况下,陷入了虽有后路却无法自保后路的境地。

这样一来,吴军又岂能不人心惶惶,又岂能取得大的战果呢?

正因为知道之前孙权选择的进兵路线,已然不符合当下的实际局势,故而陆逊很果断的将大军转移来皖城。

而哪怕陆逊为集思广益,让诸将畅所欲言,但在良久的讨论之下,一众江东宿将并未给陆逊提出什么好的建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