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一时江上二安(4/5)
呢?>
“好!>
咱与你军粮、过江船只。>
只是需要你这小儒自行上书言志。>
某这边有快船、快马,三五日间,行在必有回复。”>
困住了完颜宗弼的东路主力,韩世忠这边也好似咬上了王八。>
处处掣肘不说,唯恐宗弼弃船上岸。>
几万精锐加上签军青壮,共十余万人之众,令人投鼠忌器。>
想到陆上有个垫背的,对于水军而言也不是坏事儿。>
只是这责任要划分清楚。>
文人的事情,还得文人自己解决。>
“好!>
军粮与杨夫子运抵老灌河故道左近。>
船只要多,只怕流民一动,宗弼、挞懒也要随之而动。>
李娘子,杨夫子右臂不便,可能代笔否?”>
两人达成协议,有了韩世忠的这条线,还能联系上赵苟爷的行在。>
杨博也在默默的算计着,上书言志,这是韩太尉在甩锅。>
只要自己的上书到了韩世忠的手里。>
流民渡江作乱与否,都是他匪首杨某的责任了。>
不乱,还是大宋好儿郎杨博杨少安。>
乱了,那就是致使江南荼蘼的匪首杨某。>
杨博问及李易安,韩世忠也大马金刀的坐在了椅子上。>
对于官宦的未亡人,对于家族凋落的李易安,韩太尉视若草芥。>
唯有巾帼梁红玉怒视杨夫子,而且不时怜悯的望着李易安。>
如今世道,女子若失了庇护,当真是贱如草芥。>
“再做一阙,我便许了你。”>
韩世忠的态度明确,上船已经是优待。>
追及行在,恐怕结果如是。>
军中不可多待,但‘颁金’非议不平复,她也心有不甘。>
被杨夫子一首半阙,撕开心中伤痛。>
细听他与韩太尉的问对,心里又有了新的主张。>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二百年来伤国步,三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外虏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此诗就附在上书之上,杨夫子与朝野诸君共勉。”>
再剽一首临终诗,虽说多少有些不吉利,但老成持重满满。>
正可以打脸文臣士大夫,这两天想到那些个牲口,杨博就有些心气不顺。>
“杨夫子莫要恃才戏耍……”>
杨夫子一首临终诗,听的韩世忠夫妇频频点头,气势这东西是藏不住的。>
李中堂裱糊一国多年,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纵横挥阖的气势,不输文采大家的。>
只有李易安是同道中人,听出杨夫子的诗词过于沧桑,好似剽改于前人。>
只是两首半阙,俱是才情横溢的好诗词。>
前人所做必然流传,只能叹一句杨夫子少年老成了。>
“也罢!>
再送你一阙咏梅。>
斯人已逝,莫要流连,人生几度秋凉,世事一场大梦。>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