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刘邦为何强烈歧视儒教徒?(1/2)

“宽仁爱人”,本来是儒教的教义。儒教,是当时在中原地带逐渐兴起的一门宗教。

刘邦,从小就强烈地鄙视儒教的徒弟们。

鄙视到什么地步呢?他平时在街上一看见儒教学徒,就要骂“你这个傻儒”。

儒教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门徒都是读书人,特别重视礼仪。但刘邦这个人从小混社会,书固然没读过,“礼貌”也是不懂的,平时待人非常随便,好的时候喜欢开玩笑,什么玩笑都能够开;不好的时候张口就骂,什么话都骂得出口。

而如果对方是儒教门徒,他就会骂得更加厉害。甚至,有时候光骂都不解气,还必须把对方的帽子抢过来,扔在地上,拉上一泡尿。

作为沛县浪荡街头的待业青年,他本身没有读过书,而动不动引经据典的儒家学徒,个个都是读书人,无疑会让他感到由衷自卑。

过于自卑的人,往往会忍不住要打击报复那让自己自卑的人。

就像我们家隔壁的丁小二,因为过早被学校抛弃,后来看到戴眼镜的就要骂“丢他妈的四眼鸡”一样。

但刘邦鄙视儒教读书人,不知识因为自己没有读过数,还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可以说是和两百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

两百多年前,鲁国也出了一个苦命的人。如果说,刘邦小时候苦命苦在生母改嫁,那么,这个苦命人苦在父亲早亡。

他的父亲比母亲大五十岁以上,两人是“忘年恋”,不为世俗所容,便只能逃到野外隐居。母亲生下他不久之后,年迈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就成为“没爸的孩子”。

因为命苦,这“没爸的孩子”从小学习就努力,希望靠知识改变命运;因为命苦,他也从小就将心比心,同情天下百姓的处境,希望能找到一个方法让天下人安居乐业。

这个人,就是孔丘。

孔丘开始苦苦学习文化知识,后来又学文明礼貌,越学境界越高,最后苦苦探求结束上千年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道理,最终创立了儒教。

儒教认为,如果天下的人都能“懂礼貌”,老老实实搞“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践行当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相互宽仁友爱,社会就有了秩序,世界也就和平了。

为了让自己的教义为各国的君王们接受,孔丘风里来雨里去的到处传教,但却非常不如意,各国都不肯重用他。因为,当时战争持续不断,大家都认为打仗凭借的是实力,而不能和敌人讲什么文明礼仪、仁义友爱。

孔丘先生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教义,那种执着精神绝对不亚于耶稣。

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三岁了,头发胡须都已经斑白,却还面临失业,老无所依。他常常为自己的生活发愁。但更让他发愁的,则是各国仍然彼此打来打去,不肯罢休。

当时,是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去给陈国帮忙,实际上是趁火打劫把军队开进陈国,就像美国帮助科威特赶跑入侵的伊拉克萨达姆军队那样。陈国大乱,本来想在陈国找份工作的孔丘,迫不得已逃离陈国,像赵本山一样带着一堆徒弟,打算到南方的楚国来传教化缘,顺便找份好工作。

他打算先去楚国的负函(今河南信阳),一路上忍饥挨饿,最困难的时候绝粮七日,有的徒弟饿得浮肿。

但孔丘不愧为孔丘,作为儒教的掌门人,口才一流,一面大骂世道不公,各国老板有眼无珠,一面说挨饿不是我的错,都怪社会太黑暗。徒弟们被连哄带吓,只好继续跟着他,心想到了楚国,也许就能找到好工作了。

但楚国人实在也不怎么待见他们。刚刚到楚国的边境,一些在田里锄草的楚国农民听说孔丘来了,都忍不住纷纷责骂嘲讽,说孔丘不爱劳动,专门靠一张嘴巴子皮到处骗人,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