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4.刘邦为何强烈歧视儒教徒?(2/2)

什么先生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

这时候,孔丘和他的徒弟们没有别的退路,只好饿着肚皮、厚着脸皮、硬着头皮,继续往楚国走。

我们后来将会看到,这“三皮”精神,是儒教最终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

孔丘他们顶着群众的骂声,好不容易终于到了负函,先去拜访楚国有名的贤大夫叶公,想请叶公推荐推荐。叶公有点嫌孔丘老,孔丘坚持说老有老的好处,吃得少,但经验多。

在叶公的推荐下,楚国的国王一度想重用孔子,派人拿钱来聘请他。然而,楚国的农民瞧不起孔丘,楚国的贵族更瞧不起他。楚国令尹、相当于国防部长的子西坚决反对楚王聘用孔丘,说如果信奉儒教,楚国就会亡国。楚国必须抵御儒教的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

楚王一听,乖乖龙的东,此事不轻松,便改变了主意。

南下打工,一事无成,孔丘和徒弟们只好又灰溜溜地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去了。终孔丘一生,他传教的范围,也不超过今天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几个小时的范围。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刘邦为什么从小就讨厌儒家学者了。

他的家乡沛县丰邑中阳里,当时就属于楚国,而楚国人、甚至包括在田里劳动的泥腿子老百姓,本身就有着歧视和反对儒教的传统。

那么,楚国人为什么会如此歧视和反对儒教呢?

这至少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楚国本身出了一个连儒教掌门孔丘也服气得不行的人。

这个人是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曾经做过周王室中央档案馆的馆长,学问渊博,孔丘本来还是他的学生。

孔丘当年刻苦攻读,苦心思考如何结束几百上千年战乱的方法,后来终于找到了“讲礼貌”和“讲仁爱”这两大法宝,就去请教大名鼎鼎的这个人:您看我说的还行吗?

作为周王室档案馆馆长,这个人看的各种内幕资料太多,对当时各诸侯国拥兵自重、争权夺利的勾当见得多了,因此直接地告诉孔丘:你说的这套没用。

他教训了孔丘一顿,孔丘还不敢说个不字,反而对人说:这个人的学问太高深了,简直像天上的龙一样,我没有办法理解预测他。

这个人,就是李耳,后人又尊称他为“老子”,把他看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主张探索天下万物运行的根本之“道”,其学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于是就形成了道家学派。这是有楚国特色的一门学派,自然更受楚国人的欢迎。

刘邦家乡沛县丰邑中阳里,和老子李耳的家乡距离不到两百公里。更重要的是,老子后来离开中央档案馆,回到家乡,还曾经在沛县隐居了整整45年,刘邦和老子是不折不扣的同乡。

所以,刘邦从小可能更多受到楚国民间流行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对儒教有天然的歧视,恨之入骨,这就不足为奇。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偏偏“宽仁爱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一儒教教义当成为人处世的准则。这,又是为何呢?

;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